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课堂实录 >> 五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解构主义的阅读教学:蒋军晶《地震中的父与子》课堂实录七

解构主义的阅读教学:蒋军晶《地震中的父与子》课堂实录七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2日  字体:

  

P> 

          杭州临平一小    蒋军晶

20世纪后叶,一些“与时俱进”的艺术家进行了大胆的极端的大破大立的艺术尝试,这些尝试催生了后现代文艺理论,“建构”了“解构”这一艺术词汇。

到了今天,“后现代”已经走到了民间,因此,《大话西游》成为了一种精神时尚,马桶堂而皇之作为造型艺术陈列在展馆中,孟京辉敢于把《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》改编成了耐人寻味的幽默,而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跑步又不断地改变着结局的《罗拉快跑》像快餐改变人们生活一样简单地改变着人对人生的思考……

到了今天,后现代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大,哲学、美术、建筑、影视……人文领域无所不及。

后现代主义理论势必也会影响正在苦苦探求之中的语文教学,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,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。语文阅读教学素材大多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而选入的作品,它们没有绝对的是非判断,只是提供一种价值取向或暗示一种人文培养目标,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,而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;它也不同于其他学科大多以验证某种存在为指归,而是以试验某种选择为指归。语文教学的这一特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——“解构”尤其吻合,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为,语言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倾向,这种倾向也带给了文本,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终极意义,解构主义的阅读教学就是要瓦解这种倾向,从而把意义从形而上的专制,从各种“中心主义”的独断中解放出来,使意义自由,并恢复其自由游戏的本质——否定性。

笔者在上《地震中的父与子》时,就反“建构”之道,行“解构”之路,在“消解、去中心、非同一性、多元论、解构元话语”这一点上作了很大的努力。在梳理了整篇课文之后,笔者提了一个涵盖全文的问题:“你是否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?”同时笔者设计了3个事件的结局促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。

首先出示第一个结局: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,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,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4个孩子(原文)。

其次出示第二个结局: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,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,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。

最后出示第三个结局: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,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,最终不但没有救出自己的儿子,反而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。

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,是完满的喜剧性的结局,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的父亲的敬佩:坚强、坚持、坚守信念。可当结局改变以后,学生的想法有些动摇了,但最终学生还是努力为初始建构的认识寻找理由: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局而更应关注事情的结局,即古人所说的“不以成败论英雄”。然而当第三个结局残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,学生的观点分化了,解构了,有的一如既往地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,因为这位父亲不顾个人安危,执着要和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一起;而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这位父亲不够理智,他的所作所为是过度悲痛引起的失常行为。在激烈的争论中,学生的两种见解相互阻遏,相互推翻,相互取消,从而达到了深层意义上的确立。

当然,解构主义的阅读教学并不是想把阅读教学变成一种没有本源性、根基性和意义约束的游戏,变成一种“丧失中心”、“落入无权威”、无确定性状态的世界。解构主义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:促进多元视角、多维思考。

 

《地震中的父与子》教学设计(语文课堂 网 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此文转载于

 

 

 


 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wunianji_513_13662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